我的25岁生日

前几天的周末,去区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,借了两本书。办借书证大约犹豫了一个月左右,毕业一年多了,发觉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,而上班时间又不允许自己去学——现在都是用以前的知识,因为新的东西还没学。像数据结构和算法这方面的,以前积累的少,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的解决方法也少,因此不在业余看书,不扩展视野,实在不是技术人员的所为。但又想到,自己业余时间不多,周末两天十分难得,一觉醒来,半个上午已经过去了,再花时间做个早餐,休息一下,就到中午了。 不过,在犹豫之后,决定还是办个借书证借书看。

区图书馆离我的住处比较远,没有10公里也有8公里,要坐两趟公车再走路才到。公证手续十分简单,填表、给身份证、给钱,证就到手了。在填表时,一时忘了日期,拿手机来确认,结果发现与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的数字有些相同,原来,今天是我的生日,25岁的生日。人生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,但想想自己,一事无成,前途也不知在何处,目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不禁感慨一番。图书馆比较大,找书库还是花了一点时间。

进到书库,发觉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图书馆生活,一切那么相似,看到熟悉的TP312、TP316,不禁又想起在学校图书馆的情形。可惜,这里的专业书籍不多,——毕竟比不上桂电。让我感到高兴的是,有几本是自己喜欢看的书,像《程序员的自我修养——链接、装载与库》、《0 bug——C/C++商用工程之道》。前者我看了一遍电子版的,觉得相见恨晚,现在终于拿到纸质的书了,后者在学校时看了一部分,网上对这本书讨论很多,但不妨碍作为新手的我的学习。也有很多其它的好书,可惜,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书找了一遍也找不到。下次在网上查好再去找。

让我想不到的是,这里竟有自助借还书设备。在偷偷观察别人的操作后,自己也尝试了一下,成功后,有一个比较邪恶的方法,就是下个月在借还书机上还书后继续借,就可以长期占有书了。在大学时候,为了长期占有有价值的书的做法是:在周末早上还书,等到中午或下午再去借,或者晚上还书,第二天早上再去借。这种方法屡试不爽,因为这是长期的图书馆生活的经验总结。

回去时,走在民族大道上,经过民族广场,看着周边的高楼大厦,总结了一下,一般的XX部门、XX馆的建筑是比较有特色、有气派的,这反映着它们的与众不同。这就像说话,官跟民说的话是完全不同的,这也为区别官民提供的初步依据。而像XX花园、XX碧园、XX都市这些高级小区,只能远观,靠近不了。同时也顿觉自己的渺小,在这里生活了一年,但还没有找到归属感,我只不过是一个匆匆客,为几餐奔波于城市两头。

有时候,意志低沉时,什么理想、什么抱负,都是虚的,在现实生活中,钱才是真的。我不谈职业规划、人生志向,实际上也轮不到我谈。

现在,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公司、公车上度过,在公司中,为那些问题而烦,回到住处后,完全没动力看书学习。只想看场电影,睡觉。第二天继续这种生活。自从换工作后,每天花在公车上的时间约2个多小时,有时候,公车还迟迟不到。刚开始,坐公车会吐,后来习惯了,又怕挤公车,在习惯挤公车后,又怕等公车。南宁的交通似乎越来越不行了,到处在修路,一到下班高峰,就开始堵了。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结果大家都走不了,直到交警来处理。国庆前一个晚上,台风造成的大雨搞得交通基本瘫痪,车多,能通车的路少,在等公车一个小时没到后,决定去别的公车站点。最后的结果是走路回到住处,整整2个半小时,每到十字路口,交通都混乱。以前在家时,从家走到市区也2个多小时。

不过我也算是幸福的了。回到住处,有个女人帮煮好饭菜;做的工作还算专业对口;待遇不高,但也不低,即便CPI很高,也能买肉买青菜,如果省吃俭用的话,卡里还能留一些钱用作战略储备金和平时应急资金;有个借书卡,可以借几本书;附近有个书店,可以去看书,那个陪了两年的ARM9开发板还能用,平时还能写几个程序,在网上发几篇文章,满足自己的虚荣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