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第5周周记:年终奖

本周一开始,领导陆续找员工谈话:年终奖谈话。周二轮到我。今年的年终奖数目和去年一样,多了一点点项目奖励。

之前在年底总结会上,每个人都讲了一年做了什么事,领导的意思是,大家讲讲,看看各位对自己的认知和领导对各位的认知是不是一样,有什么差异,关系到年终奖金。我当时讲了很多。

一进门,老大就表明此次谈话内容,老大解释年终奖计算系数,说今年业绩虽好但我们部门系数不理想,听到此话时,我便不抱希望了。 之后叫我谈了自己的想法,其实我已经打好草稿了,于是侃侃而谈。大意有几点:

2015年我做了很多杂事(2014年也如此),从底层到应用层方案,都涉及。我拿其它只搞方案的同事为例子。我花2年时间东搞西搞,别人花2年时间搞方案。 我做的嵌入式底层的工作,价值没有得到体现。 老大说了几点: 公司制度就是这样玩的,没办法。

在“艾提提斯”项目中,公司层面对我的评价很低。 体现出做事太谨慎,怕事情,对事务推进积极性、可协调性欠缺。

安排任务时,不要一下了提那么多问题出来。

对我而言,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原来做平台的人除了平台还有方案,而原来做方案的人还是做方案。对这点我一直无法释怀。说俗一点,从个人角度看,事多了,钱又没给够,从公司角度上当然不能是这样。老大向我解释说做方案的人要会一个适应的过程。我想反驳,把我推到项目里做方案,为什么不谈适应过程?只是没说出来。另外一个矛盾是,有的员工的精力分散了,结果平台的事没有精通,方案的事也不精通,什么都懂,相当于什么都不懂。这对于员工的技能是有很大影响的。

老大又解释2015对平台人的安排:把平台的人往外推,让公司知道你们的价值。谈了另一位做平台的同事推出去做项目经理时,老大说那个项目很成功,而谈到我时,说“不管成功不成功,我把你往外推了一把”。老大又说“艾提提斯”产品卖得不好,说不是你的原因——虽然我只是这个项目的1/3的项目经理。但你在项目的表现,公司层面对比你的评价很低我意识到我在项目中的表现不如领导意。例会上说做项目经理总经办有额外的奖励,我觉得对不起这个奖励——虽然得到的钱还不够买一台小米电视2S。

而至于评价我做事太谨慎。我从技术人角度解释,但老大似乎没有听进去。老大说有些事安排,我也不知背景,你这样提那么多问题,我也会急。——这应该就是之前让我“断了念想”的原因吧。

有些事主管的确不知情,但有些事主管肯定是知道的,只是不告诉而已。让我“断了念想”的事情,就是我多嘴问了一下事情的背景,因为这样更有助于我的分析的判断。——后来我无意中他们聊电话,谈话片语中知道,这个事的背后不是由内核问题引起的,但我相信他们始终不会说的。

至于安排任务时提问题,是因为当年我被这样搞过,2013年时候算是我比较难熬的日子吧,各种事要熟悉,各个部门之间要理清事务。我很担心在任务安排时没讲明白而留下一堆事。另外我不是什么事都问题,我是基于我对一些事的熟悉度而发问。我认为以我的认知在这个时间说出来,会更节省时间。我错就错在没有看清交流的对象和时机,站在领导角度,面对一个员工这样子,都会生气、急。后来听了老大的话,我觉得这样更好一些:面对主管安排任务时,不要立刻提出问题。先经过自己的系统、认真分析,理清之后再找人,不确定的就请教主管。——哪怕这个事很简单,当面说两句就可以搞明白的,也要如此。 或者这就是技术的人天真和执着吧。

我记得以前几年,公司还是比较注重研发,气氛也很好,员工之间直接叫名字,对领导可以直呼其名,现在流行“X老师”、“X老大”、“X总”了。开发人员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提。现在不行了。而安排事务,都是经过主管一道,理清楚,看看部门员工其它事务怎样再安排的。但现在不行了,老大不懂平台,对于平台的事,基本就转发。

我希望我的主管在我无助时可以伸出援手,哪怕安慰一下。但动不动就说“把控时间”,“注意时效”,“不要等,要主动”,一些事情上明显是其它部门理屈,但也是我们部门受过。我觉得这样很不好。

公司给我的评价,我无法改变。只能改变自己。我意识到表现出来的“能力”比真正的能力更重要。在说话上,要表现出积极性,态度要端正,要顺着领导意。总之,让公司看到你的“能力”才是真的能力,而能力多少,就体现在年终奖上。

这是一堂比较生动、鲜活的人生职场课。历此一事,我改变对一直以来对自己技术人的认知。我意识到,原来电视剧、电影里讲的职场的桥段不是唬人的,是真实存在了。 写了那么多,重点已经不在于奖金数目,而在于公司对我的认可评价和我对自己的认可评价的差异。

李迟 2016.2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