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迟当官记3:日常

日常 一个只有4个人的部门,无论怎样,往“部门”说有点过了,我更愿意称为“组”,而事实上其它部门也是如此称呼我们部门的。我名义上一直是“副组长”,但干的活,大部分是“组长”,除了员工的薪资和加补休审核,还是有一些其它的权力的。起初,领导L安排另一个部门的主管做代理主管。我不清楚“代理”一词表示什么意见,反正我的代理主管只管开例会,而且强调要每周都会。技术上的事情帮不了忙,只懂质问我们:其它公司能做到,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。 因此,我成为事实的当头人。

既然当了头,就要负起当头的责任。和其它部门扯皮,也是义不容辞,扯皮久了,发现吵架能力也上升不了,这也算是小小意外收获。而像部门聚餐、报销这些事也统统由我来做。

技术上有些事,也不得不由我做,有一次,领导安排写一个文档,我安排下去,那位哥们认为没必要写,我跟他明说了就是领导要一个东西,意思一下就行了。后来,终归还是我来做。后来我写了一段话:“不想画流程图?放着我来;不想写文档?放着我来;没时间做这个事?放着我来;不想干这事?放着我来”。比较能形容到当时的情景。

对于像文档一类的事,其实我还是写了很多,像部门职能,部门预研流程,开发流程,测试模板,知识体系,等。公司有专门的资料工程师,对于大的流程和部门协作的事,都由其负责,而且文档本身纳入了版本控制,要时不时更新版本。我数了下大大小小的文档,不下200个。有一次,还因一个镜像文件名称写错了,害得人家资料工程师来回审核了几次而扣了部门的绩效分。——因为名称不按文档规定的来写。此类事情,不一而足。

当头也有坏处,会牺牲很多个人时间,有几次,周六早上不到9点,领导来就电话,问我在不在公司——当然,结果那天肯定要“在”公司的。很久以后,也时不时有人晚上11点打电话来,其实我认为不差那么一点时间。心烦时,干脆不接电话了。

我这个兼任的救火大队队长,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。

在工作过程中,领导L时不时趁着开完会议后的一点时间,对我进行再指导。总结起来,就是多学点管理的知识,多加点班,今天的事今天要做完,尽量不要留明天。今日事今日毕,我在初中时已经知道这个道理,但工作多时,我发现这个道理不现实,至少在我的经历中不现实。因为毕竟人的精力和知识是有限的,个人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事务的多样性和未知性。后来我有许多事不能令领导满意,于是领导L决定亲自担任部门主管——注意,一直以来,这个部门是没有主管的,只有“代理主管”和“副主管”。但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带来很大的变化。

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,就是加班。在开发型公司中,加班是普通现象,甚至乎认为加班是正常的事。我们公司领导对加班的看法:不建议加班,加班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导致任务推迟或因部门安排不恰当,时间要自己找回来。说白了,还是要你加班。我试过几次加到凌晨的,但还没试过通宵,听公司前辈提起过有人搞过通宵。

上面提到的哥们后来走了,可能和某次加班到3点有关系吧。他离职时我有些事处理不好,而在国庆前一天下班时被领导再次教育了很久。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,就是很久之前的内核,没人打理,他来公司不到一年,算不上主要负责,但离职时没想到这一层,于是领导大发雷霆,说我管理不到位,思考问题不全面。我很久不能释怀,后来但凡不是我负责的东西,我第一时间表明我非负责人,不是很清楚,然后就不理会了。人员来来往往,员工似乎不减反多,但技术,却已经断层了。拾起前人的工作是件十分难的事,因此,我所做的东西,尽量有注释、说明,尽量有文档。

我这个人,对事追求完美。工作上,困难较多,我也尽自己的力去做,原以为自己做的比较好,结果也是不尽人意。——无论是领导,还是下属。夹在两头中间是十分辛苦的,我一度打算干到明年就走人了,因为这种日子太难熬了。

说实话,在这个位置上,我是十分不称职的,部门其它人颇有微词,说我没有向领导争取权利,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。对于我十分抱歉,有些事我已尽力了,幸好时日不长,心里内疚感也没有那么强烈。

我对得起自己的应该是年终奖了,按领导给出的方案,其他人比我少一些,我想到大家都很辛苦,都付出很多,于是决定重新调整——这也算是我的一个权力,调整后,我和其他两人的奖金一致,另外一人因为未到一年而不调整(即使这样,也比我入职当年要多)。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认为我比他们拿的更多,但起码,我对得起自己了,应了以前我喜欢的话: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