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迟当官记4:制度

制度

会议

公司的会议还是很多的,但我觉得有很多时间就浪费在会议上。 每周一次的主管例会自不必说,真实,代理主管要求每周一次部门例会,我觉得,总共才4个人,加上代理主管才5个人,这种形式上的部门例会不开也罢,但代理主管坚持自己的看法,我也只好执行了。

在年中时,领导L不知是从哪里学了scrum会议,于是规定每天早上都要召开,一开始说不限时间点,不限形式,后来说必须早上9点钟开,而且要站着开。在项目进行时,还要隔一天汇报一次进度。于是乎,有一段日子,时间几乎被会议、报告占据了。 说实话,我是反对这种会议的,因为不切合实际。现在坚持scrum会议的部门,基本上只有一两个部门了。

招聘

我是后来才知道我们部门是8人的编制的。10月份走了一个人,而在此之前,招了一个人进来,也就是说,这么久以来,都是一个人干两人的活。就是因为人少,我在招人方面一直很松,只要有点经验,不太差,都能通过我的面试的。但领导却一直强调要招精兵,一进来不用教就能干活的那种。有好几个都是在终试被pass掉的。有一个人,笔试成绩太差,但我看他有工作经验,再说那笔试题也不能考出水平,但领导却抓着笔试成绩说事,还说:虽然我知道你想招人,求贤若渴,但也不能招这样的人啊。决定权不在我手,我又能怎么办?

后来,公司要招实习生,我挑了几个,面试通过一个。但最后,却去了另一个部门,做和他能力不搭边的事(不过最最后,还是回到合并后的部门)。那个时候,恰逢公司大换血和组织架构变更,一批老员工走了,来了一批实习生,而又调整成立新的部门,于是乎,来的人优先补充新部门。后来我接触了公司招聘的一些人,有些连uboot命令行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人却是“嵌入式工程师”的岗位,领导(对我)强调的“精兵”政策已荡然无存了。对此,除了对当时的感慨,其它也说不出什么话来。

导师制

不知何时起,公司出了政策,名曰导师制,通俗来说是“师傅带徒弟”。说教的徒弟好的话,师傅有奖。对于此类大饼,我已经免疫了。没有实质性的奖励情况下,这种事情只能消磨“师傅”。——至少,已经把我这个喜欢帮助人的人给消磨得差不多了。这种事其实很浪费时间,以我为例,既要时不时中断事情来说教,又要想“徒弟”的任务(没错,徒弟的任务是师傅给的),还要有正式的邮件通知徒弟和人事部——要包含任务时限、输入、输出等繁文缛节。对于此事,我在一份公司的调查问卷中特意用左手把自己意见写出来,现在看来,估计已经石沉大海了。

其它

在HP二期培训后,思维导图就十分流行,一直到现在,很多事务,都要用思维导图画出来,讲解。思维导图是好东西,能让人有条理,在全局观,但过度依赖就不好了。其实有些事,画出导图也是浪费时间。对于我所十分熟悉的事,我是不会主动画的,除非领导要求。

从领导会议的说话,从项目的安排,从与同事的交流,感觉到公司对于嵌入式底层的重视程度不够。比如项目计划,对于业务程序,分解得十分细,对于数据接收模块,网络模块,数据处理模块,日志模块,等等,都分得很细。而对于如uboot和内核,则只有一个项,完全不细分。主要原因估计还是对底层了解不多,只有一句话带过。更有甚者,一个项目的样机做出来后,要在一周(或3天)把uboot和内核、根文件系统做好,给应用应用程序调试。我们几个熟悉底层的人多次和领导提出意见,但领导听进去的很少。从公司年会及平时的表现,都能看出,对于在看不见成果的底层工作的人的不重视。一次培训,其它分区的人员在坐车时直接问我:你们搞系统移植的,到底是做什么的。对此,我非常难回答。而在一次会议上,其它部门同事说,内核都有代码了,你们还要搞什么?对此,我也是什么难回答。用句流行的话说,大家认知不同,难以说明白。